close

書籍介紹: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50498


這本書真的拖很久了,總算利用一點小時間看完。
書中提倡的『一天一本半小時』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太難,
因為我習慣保持一邊閱讀一邊做小筆記,
實際上大約要花一個半小時。

書中幾個有意思的觀點分享一下:
1.書是家臣,主動全在自己的身上。
   延伸出來的就是影像閱讀、跳讀、略讀等技巧,80/20法則等。
   跟我認為『書是工具,沒有利用價值就是不好的工具。』觀點不謀而合啊!看得我龍心大悅,哈哈!

2.國王的快讀法
  預覽(5min)封面封底書衣折頁目錄,快速掌握作者中心論點為主。
  影像閱讀(5min) 每頁兩秒,基本上就是一直在翻書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東西很玄,作者說是讓大腦潛意識閱讀的,讓你會在下階段有抓重點的fu。
  略讀(20min) 標題,閱讀第一句,倒三角式閱讀...反正就是用掃的,不是一個一個字來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碰到關鍵字,重點,自己想要了解的地方才會慢慢細讀。


這是一般書籍的閱讀法,再來根據閱讀目的與性質不同,
如考照、快速了解一個未知領域、英文文章、e-mail&新聞、專業知識等來調整閱讀方法。
例如:
英文文章根據寫作習慣,重要性為:
大標題> 小標題導語(前兩段)>肩題(倒數後兩段)>提要(中間論述)
越不重要的地方可以每段只讀第一句就好。
因為文章分段目的是:一段文章只鋪陳一個主要思想。而寫作習慣是先寫結論,再說明。(就是中學國文課教的破題法)

專業書籍閱讀:
根據書的深度厚度,挑整本書或一個章節
預覽(五分鐘)挑出整本書一半的重要的地方,
略讀15分鐘挑出再一半的重點,
最後花40分鐘精讀記憶這些挑出來的重點。
作者認為要有效率的閱讀,必須將閱讀與學習分開,學習是指閱讀、理解、內化、輸出,
也就是說,閱讀只是學習的第一個階段。不必念一點點就想很久思考很久,這樣效率太差了。

對於要短時間精通未知領域,如記者or主持人做人物訪問,
可以先精讀一本入門書,
然後依照領域知識的涵蓋範圍,用快讀法再閱讀10~20本書。
記得目的是要與人交流或訪問,不是要你做出個研究或者反駁受訪者的論點。

跟之前看的『槓桿閱讀法』一樣,作者強調讀一本書要先想目的,
越清楚越好,然後才一這個目的去決定你的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材料的取捨。
有了目的,才會主動看自己想看的書,才會看得快,才會看得快樂。

輸出的重要:
資訊>資訊>知識>智慧
經過不斷輸出思考連結,知識會不斷的精淬與成長。


作者很注重『主動』兩個字,我覺得跟『目的』是相輔相成的,
做事情有『目的』,才會有主動的態度,
保持主動的態度,才不會迷失了自己的目的。
主動的閱讀,主動的輸出與分享,
最終極的目的就是得到自己生命的主導權『自己的生活,自己決定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ckee 的頭像
    jackee

    Original Sin

    jack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